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刘志钧:用心一把泥 凡土化神奇
来源:
|
作者:郑州市工艺美术学会
|
发布时间: 2022-04-07
|
5724 次浏览
|
分享到:
刘志钧踌躇满志时,张守智偶然的一句话,又成为他艺术人生“百折千回”的起点。
很长一段时间,刘志钧将心思花在“拿奖”上。张守智有一次,轻描淡写地对他说,“拿奖固然重要,但能静下心来,把一件小作品做到极致,才是匠人该做的事。比如把茶盏作出‘花’来,在中国陶瓷界也是凤毛麟角。”
这话打动了刘志钧。早些时候,人们印象里的钧瓷大多数较为粗糙、笨重,如何将茶盏、茶壶做得轻薄、美观?2013年,他着手开始“志钧盏”的设计与创作。
造型设计要符合人体工程学,大小要符合人手拿盏的弧度,盏沿要给唇带来最好的舒适度……不断在细节上打磨,刘志钧还考虑到:什么茶适合搭配什么杯子,茶盏容量多少才能品出更多茶香等。
重新和泥、采釉,阅读材料学、陶瓷史等书籍,这个“极致”一极竟近10年。“做出乾坤盏时,内心是宁静的,我也明白了老师的深意——瓷器作品,至少要人肯使用、自己满意、用者满意,满意至极……”
一事极致后,便是事事极致。近两年,刘志钧又精心推出如意壶、美人肩、青莲壶等少量作品,款款让见猎心喜、爱不释手。惜乎他仍坚持“只赠不售”,只有杨少华、侯耀华、刘惠等收藏大家为其传名,市场极其罕见。
“钧瓷泰斗”晋佩章的孙子,在郑州有一处“晋家钧瓷”专卖店,因为渊源深厚,为他在店里开辟了一间“刘志钧作品展厅”。请求前去鉴赏,收获很多意外。
看瓷须先听道。落座品茶,茶台平凡,瓷器不多,反而是不上釉的茶盏,玻璃的茶壶,四方的玻璃烟灰缸——大师,“就这品位”?
聊着聊着,谈兴渐浓。从双肩包里,刘志钧掏出一本《中国陶瓷史》,搂不住话匣子——从材料学到艺术史,从历史学到冶金术,天空海阔,条分缕析,将陶瓷发展,化为一个个精彩故事,让人听之向往之,不觉光阴逝。
开灯,赏瓷。灯光衬托,釉生光华。无论是《腐》,还是《祥云》系列,无论是笔洗还是钧瓶,让人沉醉其中,深深领略“土与火艺术之美”,感悟“得与失人生百味”。
“手上永远沾满土泥,艺术才能表达哲思。”往日的骄傲,刘志钧并不愿多提,反而对手中的陶瓷史,谈兴更浓厚。“眼界开阔,原理明晰,敢于创新,工匠烧瓷,才有未来。”
刘志钧脑子里,攒了无数条瓷器烧制秘诀。“我做烧成实验最疯狂的时候,连杨文宪老师的观点我都反驳,因为整个钧汝瓷的烧成制度体系都是在杨老的指导下确立的,比如说大家烧窑转火温度临界点,960摄氏度一到点,就要把氧化气氛转为还原气氛。但从我实验结果看,是根据各个釉融溶程度定的,转火临界点的温度其实是根据釉的情况定,当然是根据窑炉结构的特殊性。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异常出彩。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、技法,在学习的初期要不折不扣的执行,但是到了艺术当中就要不拘一格、法无定法,求新求变的去烧瓷,才能随心所欲。”刘志钧说。“从物质运动的规律讲,万物皆可入釉”,抛开神秘主义,坚持科学的陶瓷研究体系,就可能获得更多质的提升,让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。